国际象棋的文化内涵
国际象棋的文化内涵可以分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描述:(一)益智功能(教育文化)、(二)社会功能(休闲娱乐、交往功能、科研功能)、(三)人文知识(作家与国际象棋)、(四)名人论棋。
(一)益智功能
其实,国际象棋的教育功能,在国际象棋开展得非常普及的欧洲,早就为很多国家所认同。国际象棋进学校、进课堂在欧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几代教育工作者曾经苦苦探索帮助学生轻松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学校开设国际象棋课程就如同给学生一把开启智力的魔杖。俄罗斯是个非常重视国际象棋的民族。自1920年开始,国际象棋就以小组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入俄罗斯学校。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际象棋教学掀起高潮,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广泛开设国际象棋课程,第一部国际象棋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教学实验活动频频举办。
著名教育家、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在其1969年出版的、已被译成10多国文字的名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具体地阐述了国际象棋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他写道:“男生和女生经常久久地不离棋盘。下棋使思维条理化,促使思想集中,但最主要的是增强记忆力。我在观察小棋手们时,发现他们在思想上重现棋盘上设计者方才的阵势,并相象将要出现的阵势……棋盘帮助我发现柳芭和巴维尔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下棋之前,我并没有发现他俩思想的灵敏性和顽强性。”他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借助于国际象棋,难以充分开发学生们的智能天赋和记忆力,国际象棋应当作为智能修养的科目之一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而他的这一观点已经日益广泛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实际上,国际象棋不仅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大诗人哥德语),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磨刀石“。作为一种思维科学,国际象棋既受空间、时间和规则的制约,又为人们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主动因素多于被动因素的,具体形象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活动范围。因此,以爱好者是学生为例,那种在被动地接收知识时易于出现的神思散漫现象在下棋中极少遇到,学生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是兴奋和激动的面部表情。而因这种情绪激发出的大脑形态各异的众多“棋局材料”的扫描、选择过程,正是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力、想象力、辨别力、判断力的智力开发的过程。
1981年夏天,16个国家的教育学家和国际象棋大师聚会巴黎,研讨国际象棋与智力开发的关系。他们确认,学习国际象棋,在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方面,其功能不亚于音乐和美术。这样的国际研讨会于1984年在汉堡接着举办。此后国际棋联学校教育委员会又牵头举办过多次。
2003年4月在苏州举行的“百校国际象棋进课堂研讨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象棋国际研讨会。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鼎力支持下,由国际象棋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和苏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这次研讨会,通过中外交流、专家讲座等方式,对国际象棋教育在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作用进行科学论证,检阅、总结国际象棋进学校、进课堂的活动成果,并使之更加健康有序地开展。
(二)社会功能
“棋局如人生”,通过弈棋,爱好者们可以学到生活的规则,诸如条理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从而领悟人生必需有的纪律性、忍耐性和自我反思精神。然而,国际象棋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后才认识到,而人们在棋弈中犯错误,一局终了,立即就能醒悟。因此,它既能培养成就感,也是一种挫折训练。通过分析发现真实,这就是国际象棋的优异品质之一。如果棋手不去致力于改进自己的弱点,过高估计自己和过低估计对手,那么,他的棋艺水平的停滞不前是不足为怪的。
被西方称为“绅士运动”的国际象棋,能够培养人们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品行。而这正是其他一些集体运动项目所不能做到的。国际象棋不允许棋手在获胜之前就用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表达快乐,并且,棋手往往在比赛结束后与对手一起复盘、讨论整局棋的进展过程。这是一种学习与人相处的良好方式。
当然,国际象棋从广义来说也是一种游戏和娱乐,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规则的益智游戏和带搏斗性的高雅娱乐。曾在本世纪初获得女子世界个人亚军的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秦侃滢在回忆当年初学情景时说:“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国际象棋时,我好像中了它的魔法似的。你看那造型古朴生动的大大小小的棋子,就像童话世界小人国一样。于是你就想统率两支‘木头人大军’中的一支,从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十分强烈的弈棋欲望,并想战胜对方,显示自己的指挥才能。”
当你有机会步入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场时,你也许不能抑制自己发出一种由衷的赞叹,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男女棋手在同一个大厅里,手谈国际象棋,就像开一个小联合国会议一样。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政治观点、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在同一个弈棋规则下比赛,这种文化交流的作用是独特而又奇妙的。
另外,弈棋是少年儿童们很容易掌握运用的一种“准交际手段”,现我国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通过弈棋活动,能够结交许多新朋友,这无疑将扩大他们的社会接触面,丰富生活,并且有助于他们集体意识的形成。
1996、1997年卡斯帕罗夫大战“深蓝”和“更深的蓝”的两次“人机大战”更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尤其是1997年的“机器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一事,与克隆羊技术一起被众多传媒列入当年世界十大新闻。人机大战的影响在社会意义上也大大延伸了国际象棋科研功能。
说到国际象棋的科研功能,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象棋也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科学家和棋手共同努力下,出现了电脑棋手,编制程序也日趋完善,电脑棋手不断升级换代,水平越来越高。专家们致力研究电脑棋手,不仅对人类棋手的棋艺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和促进,而且还促使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子计算机具有像人那样学习和进行判断的能力,这对解决国民经济以及国防上的重大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让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组成的棋队与地面队比赛,用以测定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反应能力,这对医学研究颇有意义。还有,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下棋,相隔万里的异地棋手不必再远渡重洋,只要接通自己的电脑,就可像面对面一样地进行比赛。
(三)人文知识
美国的亚特·布什韦特是纽约论坛报的长期专栏评论家,也是美国幽默作家,他的棋艺不俗,经常击败名演员兼棋迷汉弗莱·鲍加。后来,他移居华盛顿,在那里他战胜了一连串政界大亨: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布什韦尔说:“我采用了克里姆林宫防御”)、国防部长勃里仁斯基、副总统阿格纽等等。
1983年的某一天,当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时,《苍蝇王国》的作者、著名作家威廉·高尔亭,正和《财政周刊》的一位文学编辑在以伊文思弃兵揭开棋局战幕的中局中,厮杀得难解难分。不难想象当时他由于太过兴奋而走了一步错着。诺贝尔奖使他输了这个对局。真是“有所得必有所失”。
作家中棋艺水平最高者当数英国的亨利·勃各尔,他是一位能掌握19国语言的语言学家。作为著名杰作是《英国文化史》的作者,他同时也是19世纪中叶最佳棋手之一,曾获1849年伦敦国际比赛冠军、世界上第一位非正式世界冠军安德森和第一位正式世界冠军斯坦尼茨分别把他列为自己最强的对手之一。
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利亚斯·卡纳第,不仅是位好棋手,而且是位排局家。在他的小说《奥托尔菲》中,有个主角名叫菲舍尔里(简称菲舍尔),也是个棋手。像天才的棋坛怪杰鲍贝·菲舍尔一样,卡纳第笔下的菲舍尔也是一位国际象棋神童;与获得过世界冠军的鲍贝相同,他生活、睡觉、下棋;并梦想有朝一日国际象棋给他带来无穷财富以供终生享用,如此等等。
俄罗斯作家中棋迷多多,除了托尔斯泰(当军官时为通宵下棋被关禁闭,取消本应获得的勋章)、屠格涅夫(担任过国际象棋协会要职,并在自己的多本著作描写棋手和涉及国际象棋)和派斯脱奈克之外,值得提及的有以下几位:
莱蒙托夫(他也在决斗中丧生)、杜思妥也夫斯基(圣彼得堡国际象棋俱乐部的会员)、赫尔岑、高尔基也都嗜好下棋。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更是一个大棋迷。1949年,他曾在日记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要是能更经常下国际象棋,那该多好!”在他的名著《怎么办》里,描写了像他本人一样“爱下棋胜过散步”的人们。1862年1月,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彼得堡组织了一个国际象棋俱乐部,其成员包括当时的许多进步人士,如诗人涅克拉索夫等。俱乐部成立不久即受到沙皇当局严密监视。因为这么多进步人士聚集在一个团体里,这是反动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1862年6月8日,这个成立还不到半年的国际象棋俱乐部就被当局下令查封了,它的许多成员被捕,另一些被驱逐出俄国首都。
无产阶级革命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在有名的长诗《列宁》中有这样精彩的几句:“他爱下国际象棋——国际象棋对领袖更加有用,他由下棋转而对真正的敌人发起进攻,他把昨天的‘小兵’工人阶级升变为‘王后’,在那资本主义监狱的城堡(即‘车’)上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
其他国家的作家中爱好下国际象棋的还有很多 ,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华尔特·蒂维斯(著有《后翼弃兵》一书)、爱特加·艾伦·坡(他认为棋深不可测而喜爱之)、欧·亨利(短篇小说之王,曾和阿齐波计算机对弈过);加拿大幽默大师和经济学教授斯蒂芬·李耶科克;阿根廷大作家霍尔奇·路易·鲍奇斯(曾写诗赞美国际象棋);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德国大诗人哥德(他的名言是“国际象棋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席勒(他的名言是“惟有真正的斗士方能弈战,惟有弈战方能造就真正的斗士”);挪威的易卜生(名著《娜娜为什么从家中出走》的作者);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名著《唐吉诃德》的作者)……
(四)名人论棋
“人们把国际象棋称为艺术、竞技与科学的结合体。这一评价固然不错。不过,并非在任何场合下都是这样的三合一。下一局棋,妙着精彩纷呈,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在创造。当你下了一局惨不忍睹的棋,你会感到自己就像是拳击手,但只是一个糟糕的拳击手,这时候国际象棋是竞技。而你如果需要苦苦思索,精确计算,像面临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弈棋就是一门科学。总之,国际象棋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闪耀出多彩的光华。”
以上是丹麦超级棋星拉尔辛积数十载棋艺生涯体验所作的评论。他是在1992年11月于上海说这番话的,那时他以苏珊·波尔加教练的身份来此参加女子世界冠军候选人赛。
波尔加本人,这位棋史上第八位女子世界冠军也曾在夺冠之后对国际象棋为何物下过一个定义:国际象棋是有教养的人们之间高雅的搏斗。·至于苏珊
关于国际象棋的属性或定义,国外曾有过长期的争论。曾担任两届国际棋联主席的前世界冠军尤伟曾在一本著述中说过:国际象棋熔竞赛、艺术与科学为一炉。其中,竞技约占50%,艺术与科学约各占25%。这一观点颇有代表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反对把国际象棋列入体育运动项目了。当然,如果细细划分的话,它可以归为智力竞技而非体力竞技一类。2008年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和2009年首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把国际象棋和其他主流棋牌项目一起举办,正说明了这一点。
下面用语录的形式反映国际象棋究竟为何物。
各界名人的语录
列宁:国际象棋是智力的体操。
哥德:国际象棋是智慧的试金石。
普希金:国际象棋对第一个理想的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
列夫·托尔斯泰:国际象棋是一种高尚的娱乐。
本杰明·富兰克林:国际象棋不只是一种娱乐,人生是一局棋。
伏尔泰:国际象棋是对人类智慧最尊重的竞赛。
茨威格:国际象棋是人类所发明的游戏中最具智慧的一种,它的取胜不依赖任何 刁钻的偶然性,它只给智慧带上桂冠。
苏霍姆林斯基:国际象棋是培养孩子循序渐进和逻辑思维的最好学校。
席勒:惟有真正的斗士方能弈战,惟有弈战方能造就真正的斗士。
印度谚语:国际象棋是大海,其中蚊子能饮水,大象能洗澡。
|